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成立于2017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第七个研究所。合成所旨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生命功能跨层次涌现的基本原理,发展定量合成生物学底层理论与关键使能技术,建制化攻关单细胞生命体合成,提升生命功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单细胞或多细胞体系的设计能力,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建设自动化、高通量、标准化的设施平台,促进合成生物在生命健康及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原始创新基地。

  在人才团队方面,合成所通过打造开放交叉合作的平台,汇聚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骨干及海内外领军科学家,打造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创新团队。目前已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汇聚的、以海归为主的近1200余人青年团队,背景横跨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学科。

  在平台建设方面,2018年11月深圳批复建设“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作为光明科学城首批启动项目,合成所牵头建设了“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和具有国际水准和引领作用的生命科学研发平台。此外,还建有“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以解决世界级科技难题为使命定位,建立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框架、关键核心技术平台,筑牢全球合成生物学科技制高点。以及建有“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规模96666万元,生物制造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创中心),国创中心将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布局方向,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生物、农业、医疗健康等系列优势领域,孵化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在科研成果方面,近5年承担国家、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等各级竞争性项目。合成所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进化、基因线路设计原理、天然产物合成、微生物组合成等前沿项目上已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代表性成果刊登于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期刊。刘陈立团队在Nature上以定量公式揭示了合成生物的构建原理,在NatureMicrobiology、PNAS等期刊上揭示了细菌细胞分裂的定量生物学规律;Jay Keasling、罗小舟团队在Nature发表文章,改造酿酒酵母人工合成大麻素,该成果成功转化创业估值超10亿元;于涛团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李汉杰团队在Cell上发表“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成果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胡政团队2024年在Nature发表重大研究成果,揭示肿瘤从多克隆至单克隆转变的早期演化新模式,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刘陈立团队2025年在Cell发表重要成果,首次揭示细菌治肿瘤关键原理。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合成所致力于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在地方、全国、亚洲及全球均有专业组织凝聚各层力量。合成所是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ASBA)总部、国际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BA)发起方之一;中国生物工程协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国地区交流会(CCiC)等均挂靠于合成所。目前团队发起了全球第二个合成生物学竞赛(SynBioChallenges)。

  在产业转化方面,合成所创新性打破“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于2020年3月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就选址光明区卓宏大厦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47条经验文件中。合成所自有技术孵化企业14家,截至2025年3月,中心已组织16批次企业遴选,超过450家企业报名参加,通过遴选企业163家。2020年11月,成立国内首支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多种举措并行,旨在力促合成生物学创业落地,助推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合成所已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位一体模式,探索和践行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具成效。

电话:(0755)86392288邮箱:info@siat.ac.cn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邮编:518055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粤ICP备09184136号-3